“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发布:一文读懂政策核心内容

原创 发布日期:
30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场景驱动、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作为首部国家级“人工智能+”专项政策文件,《意见》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六大领域为核心,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核心增长极、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社会的战略目标。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核心行动、支撑体系、实施保障四个维度,系统梳理《意见》关键内容。

人工智能

一、政策出台背景:技术跃迁与产业变革的双重驱动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已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披露,当前人工智能已具备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产业降本增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以工业领域为例,某汽车工厂通过部署人工智能质检系统,将缺陷检测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30%;在医疗领域,某三甲医院引入AI辅助诊断系统后,肺结节识别准确率达98%,诊断时间缩短至3分钟。

市场需求与供给双向奔赴,但应用落地仍存障碍。近年来,我国智能终端产品创新活跃,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然而,供需对接不畅、应用碎片化等问题突出。某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我们研发的工业AI中台功能强大,但许多传统企业因缺乏数字化基础难以落地。”此外,数据孤岛、算力不足、安全风险等共性问题,也制约着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调整,亟需强化战略引导。当前,主要经济体纷纷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通过《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欧盟推出《人工智能法案》构建监管框架。在此背景下,《意见》的出台,既是对内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也是对外塑造竞争优势的“主动作为”。

二、六大核心行动:构建全链条赋能体系

《意见》以“需求牵引、场景驱动”为导向,系统部署六大重点行动,覆盖从基础研究到民生服务的全链条。

1. “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重塑科研范式

  • 加速科学发现进程:推动构建“AI+基础学科”新范式,在材料、生物、天文等领域打造科学大模型。例如,某高校团队利用AI分析海量天文数据,成功预测新型脉冲星,将发现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

  • 提升技术研发效能:支持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等领域协同创新。某生物医药企业通过AI模拟蛋白质折叠,将新药研发周期从5年压缩至18个月。

  • 创新社科研究方法:探索人机协同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模式,某智库利用AI分析百万份政策文本,为政府决策提供量化支撑。

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 工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生产、服务全环节落地。某钢铁企业部署AI炼钢系统后,吨钢能耗降低15%,碳排放减少20%。

  • 农业数智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某农业大省通过AI病虫害预警系统,将农药使用量减少30%,作物产量提升12%。

  • 服务业模式创新:在金融、物流、商贸等领域推广智能体应用。某银行引入AI客服后,客户等待时间从5分钟降至10秒,满意度提升25%。

  • 典型案例:浙江某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联合160家企业,打造智算集群,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AI解决方案,带动区域产业链协同升级。

3.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增量市场

  • 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在文娱、养老、托育等领域培育智能原生应用。某养老社区部署AI健康管家,实现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跌倒报警准确率达99%。

  • 产品消费业态升级: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某手机厂商发布的AI手机具备上下文理解能力,可主动推荐服务,用户复购率提升40%。

  • 跨界融合创新:加快AI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某科技公司推出的AI+脑机接口设备,帮助残障人士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市场反响热烈。

4. “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增进人民获得感

  • 智能就业服务:开展AI技能培训,某职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训练师”课程,毕业生起薪较传统专业高30%。

  • 智慧教育变革:推广智能学伴、个性化学习方案。某中学引入AI教学系统后,学生数学平均分提升15分,两极分化现象显著缓解。

  • 健康医疗普惠:在基层医疗机构部署AI辅助诊断系统。某县医院使用AI影像诊断后,肺结节漏诊率从8%降至0.5%,患者外转率下降60%。

5. “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

  • 城市治理智能化:某超大城市通过AI交通大脑优化信号灯配时,高峰时段拥堵指数下降18%。

  • 公共安全协同:构建“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多元治理体系,某园区部署AI巡逻机器人后,安全隐患发现率提升3倍。

  • 生态治理精准化:利用AI监测大气污染,某市将重污染天气预警时间从24小时提前至72小时,为应急响应赢得主动。

6.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动普惠共享

  • 技术援助:通过“数字丝绸之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AI解决方案,某中企为东南亚国家建设的智能港口,作业效率提升50%。

  • 标准共建:主导制定AI伦理、数据安全等国际标准,某国际组织采纳中国提出的“AI发展负责任框架”,覆盖65个国家。

  • 治理对话: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人工智能向善”倡议,某次全球峰会达成《AI治理北京共识》,明确禁止AI武器化等红线。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三、八大支撑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为保障六大行动落地,《意见》提出强化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安全八大基础能力。

  • 模型能力提升:建立大模型评估体系,某实验室研发的工业大模型,在设备故障预测任务中准确率达92%,较国际同类模型高5个百分点。

  • 数据供给创新:探索数据成本补偿机制,某数据交易所推出“数据贡献度分红”模式,激励企业共享高质量数据。

  • 算力统筹布局:建设国家智算中心网络,某西部节点算力成本较东部降低40%,吸引多家AI企业入驻。

  • 应用生态繁荣:培育“模型即服务”供应商,某云平台提供一站式AI开发工具,中小企业模型开发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周。

  • 开源社区建设:支持开源项目发展,某开源框架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成为全球开发者首选工具之一。

  • 人才梯队培养:推进AI全学段教育,某高校增设“智能科学”本科专业,首年招生规模达500人。

  • 政策法规保障:完善AI伦理准则,某部委发布《人工智能伦理指南》,明确算法透明度、数据隐私保护等20项原则。

  • 安全能力建设:构建AI安全监测平台,某实验室研发的“模型黑箱检测工具”,可识别90%以上的算法歧视风险。

四、实施保障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 强化统筹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某省成立由分管副省长挂帅的专项工作组,定期调度进展。

  • 分业分类推进:针对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某行业主管部门发布《智能制造AI应用指南》,明确20项重点任务。

  • 示范引领推广:布局国家AI应用中试基地,某制造业基地通过基地孵化,成功复制30个AI应用场景,带动产值增长20亿元。

  • 优化发展环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某银行推出“AI贷”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累计发放超50亿元。

  • 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动态跟踪机制,某第三方机构发布的《AI应用成熟度指数》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AI应用渗透率较2024年提升12个百分点。

结语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从“技术竞赛”转向“价值创造”新阶段。通过六大行动的系统部署、八大支撑的协同发力,政策既瞄准“卡脖子”技术突破,又聚焦民生痛点解决;既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又促进全球合作共赢。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所言:“这不是一份‘纸上政策’,而是一套‘施工图纸’,每一项任务都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随着政策落地,人工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赏
THE END
作者头像
人工智能研究所
发现AI神器,探索AI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