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AI Infra?AI Infra 到底包含哪些关键技术?

原创 发布日期:
4

在我们谈论人工智能(AI)如何改变世界时,焦点往往集中在炫目的模型、智能的应用和颠覆性的成果上。然而,支撑这一切辉煌的,是一个庞大、复杂且至关重要的底层体系——AI基础设施(AI Infra)。它如同城市之下的供水、供电和交通网络,虽不直接可见,却是所有上层活动得以顺畅运行的绝对前提。AI Infra,即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是指为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训练、部署、监控和维护提供全面支撑的硬件、软件、工具和平台的总和。 没有强大、稳定、高效的AI Infra,任何先进的人工智能构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本文AI铺子将深入探讨AI Infra的核心构成,系统地解析其所包含的关键技术,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全景图。

一、 AI Infra的核心目标与价值

在深入技术细节之前,理解AI Infra的核心目标至关重要。其存在的价值并非为了技术本身,而是为了服务于AI研发与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 提升效率与生产力:通过自动化和优化的工具链,极大缩短从数据准备到模型上线的周期,让AI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能更专注于算法和创新本身,而非繁琐的工程细节。

  2. 保证性能与可扩展性:为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海量模型计算提供近乎线性的扩展能力,确保无论任务规模多大,都能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并充分发挥昂贵硬件集群的计算潜力。

  3. 保障稳定性与可靠性:确保复杂的分布式训练任务不会因单点故障而中断,保证线上推理服务能够7x24小时稳定、高效地响应请求,满足生产环境的高可用要求。

二、 AI Infra的关键技术模块

AI Infra是一个庞大的技术生态,可被系统地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技术模块。

1. 计算硬件与加速器

这是AI Infra最底层的物理基石,负责执行繁重的数值计算。其核心在于专为矩阵和向量运算设计的加速器,它们远比传统CPU更适合AI工作负载。

  • GPU(图形处理器):当前AI训练领域的绝对主力。其大规模并行架构拥有数千个计算核心,能够同时处理大量数据,非常适合神经网络所需的大量并行计算。其高带宽内存和强大的浮点计算能力是支撑大模型训练的关键

  • ASIC(专用集成电路):为特定用途定制设计的芯片,在能效和性能上通常优于通用芯片。最著名的代表是Google的TPU(张量处理单元),它专为TensorFlow框架中的张量运算优化,在大规模数据中心部署中表现出极高的效率和吞吐量。

  • 其他加速器:包括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其硬件逻辑可重构,提供了灵活性和低延迟的优势,常用于特定场景的推理加速。

表:主要AI计算硬件特性对比

硬件类型 优势 劣势 主要应用场景
GPU 通用性强,生态成熟,并行计算能力极强 功耗较高,采购成本高 模型训练、大规模推理
TPU 峰值计算吞吐量高,能效比优,与TensorFlow深度集成 通用性较差,生态封闭 大规模模型训练(尤其在Google Cloud)
FPGA 可定制化,低延迟,能效比良好 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特定算法低延迟推理、边缘计算

CPU并未被取代,它依然负责整个系统的控制流、任务调度、数据I/O等通用计算任务,与加速器协同工作。

2. 计算软件栈与开发框架

硬件之上是让硬件发挥效能的软件栈,它们将硬件的计算能力抽象和封装成开发者可方便使用的接口。

  • 底层计算库

    • CUDA:由NVIDIA推出的并行计算平台和编程模型,是GPU编程的事实标准。它允许开发者使用C++等语言直接利用GPU的计算能力。

    • cuDNN:NVIDIA推出的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库,对常见的神经网络操作(如卷积、池化、激活函数)进行了极致优化,是绝大多数深度学习框架底层的核心依赖。

    • ROCm:AMD推出的开放软件平台,旨在为AMD GPU提供类似CUDA的生态支持。

  • AI开发框架:这是AI工程师最直接使用的工具,提供了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的高级抽象。它们自动化了求导、反向传播、优化器等复杂过程,极大地降低了深度学习的技术门槛。主流框架包括:

    • TensorFlow:由Google开发,以静态计算图和高性能生产部署著称,生态系统庞大。

    • PyTorch:由Meta开发,以动态计算图和直观易懂的接口深受研究人员喜爱,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主流选择。

    • JAX:由Google开发,专为高性能数值计算和机器学习研究设计,因其函数式编程和自动微分特性而崛起。

这些框架的底层都紧密依赖于上述的CUDA/cuDNN等库,从而实现对GPU计算的高效利用。

3. 数据与资源管理平台

单个加速器无法满足现代大模型的需求,因此需要将成百上千的加速器组织成集群。如何高效、公平、稳定地管理集群中的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是AI Infra的核心挑战。

  • 资源调度与集群管理

    • Kubernetes:源自Google的开源容器编排系统,已成为云原生时代的事实标准。它能够自动化部署、管理和扩展容器化应用。在AI场景中,Kubernetes用于调度和管理分布式的训练任务和推理服务,确保它们能够获得所需的计算资源(GPU、CPU、内存)。

    • Slurm/YARN:在大规模HPC(高性能计算)环境和Hadoop生态中广泛使用的作业调度系统,同样在传统数据中心被用于AI任务调度。

  • 数据存储与管理

    • AI模型的生命周期始于数据。需要处理海量(TB乃至PB级)、多源(结构化、非结构化)、高速增长的数据。

    • 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Ceph)和对象存储(如Amazon S3、阿里云OSS)是存储海量训练数据的基石。

    • 数据湖数据版本控制工具(如DVC)变得日益重要,用于管理数据的版本、元数据和血缘关系,确保实验的可复现性。

  • 特征存储:这是一个关键概念。它将机器学习所需的特征数据标准化、集中化地存储和管理起来,保证训练环境和线上推理环境使用的特征一致性,避免“训练-服务偏斜”,是机器学习Ops(MLOps)中的核心组件。

什么是AI Infra?AI Infra 到底包含哪些关键技术?

4. 训练与推理引擎

这是承上启下的核心层,将开发框架编写的模型代码,高效地部署到资源管理平台管理的硬件集群上执行。

  • 分布式训练框架

    • 当模型大到无法在单个设备上存放,或数据多到单机训练过慢时,必须进行分布式训练。

    • 数据并行:将训练数据批量拆分到多个 worker( worker)上,每个 worker 拥有完整的模型副本,独立计算梯度,然后汇总同步梯度。这是最常用并行策略。

    • 模型并行:将模型本身拆分到多个设备上。当模型单个层很大(如大尺寸的嵌入层)或整个模型巨大(如万亿参数模型)时,必须使用模型并行。

    • 流水线并行:将模型按层切分到不同设备,并通过微批次(Micro-batching)等技术掩盖设备间的通信空闲时间,是训练超大规模模型的关键技术。

    • 混合并行:综合运用以上多种策略,例如著名的ZeRO 技术,通过优化数据并行的内存使用,实现了高效的大模型训练。

    • 这些功能通常由深度学习框架自身(如PyTorch的DDP、FSDP)或专门的分布式训练库(如DeepSpeed)提供。

  • 推理服务引擎

    • 训练好的模型需要部署到生产环境以对外提供预测服务,这个过程称为推理。推理对延迟和吞吐量有极高要求。

    • 推理服务器(如Triton Inference Server, TensorFlow Serving)是专为部署ML/DL模型而设计的高性能系统。它们支持动态批处理(将多个请求合并计算以提高吞吐)、模型并行(让单个推理请求跨多个GPU执行)、并发执行等优化技术。

    • 模型优化:在部署前,通常会对模型进行优化以加速推理,包括量化(将FP32精度转换为INT8等低精度以减少计算量和内存占用)、剪枝(移除冗余的模型权重)、知识蒸馏(用小模型模拟大模型的行为)等。

5. 运维与监控系统

AI系统上线并非终点,而是运维的开始。这一模块确保系统持续健康运行。

  • 实验追踪与管理:记录每次训练实验的超参数、代码版本、环境配置、评估指标和产出模型,以便比较、复现和审计。工具如MLflow、Weights & Biases是这一领域的代表。

  •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for ML:将软件工程的CI/CD理念引入机器学习,自动化模型的测试、验证和部署流程,形成标准化的ML模型交付流水线。

  • 监控与可观测性

    • 基础设施监控:监控GPU利用率、内存使用、网络带宽、节点健康状况等。

    • 模型性能监控:监控线上推理服务的延迟、吞吐量、错误率等。

    • 模型质量监控这是AI系统特有的挑战。 需要持续监测数据漂移(线上输入数据的分布逐渐偏离训练数据)和概念漂移(输入输出关系随时间变化),并设置警报,以便及时触发模型重训练,防止模型性能 silently degrade。

三、 各模块间的协同工作流

要理解AI Infra的全貌,必须将这些模块串联起来,看它们如何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AI任务。

  1. 数据准备:数据工程师通过资源管理平台申请计算资源,运行数据预处理作业,从数据湖/对象存储中读取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特征工程,然后将处理好的特征写入特征存储

  2. 模型开发与训练:AI工程师使用开发框架(如PyTorch)编写模型代码。通过资源调度器(如Kubernetes)申请一个或多个GPU节点,分布式训练框架将训练任务分布式地部署到这些节点上。训练过程从特征存储读取数据,并不断将实验指标和模型检查点记录到实验追踪系统

  3. 模型部署:训练完成并通过验证的模型,经过优化(如量化)后,被交付给推理服务引擎。引擎通过CI/CD流水线被部署到由资源调度器管理的线上推理集群中。

  4. 线上服务与监控:线上应用向推理服务发起请求并获得预测结果。同时,监控系统持续收集基础设施、模型性能和质量的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如延迟飙升或数据漂移),便触发警报或自动化的重训练流程。

结论

AI Infra是一个深度融合了硬件、系统软件、分布式计算和机器学习理论的复杂工程体系。 它绝非单一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底层的计算硬件,到核心的软件栈与框架,再到负责协调的资源与数据管理平台,以及最终实现价值的训练与推理引擎,和保障稳定的运维监控系统,每一层都不可或缺,且必须高效协同。

正如强大的基础设施是经济繁荣的基石一样,强大、成熟且自动化的AI Infra是任何一家希望规模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必须建设和投入的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AI研发的效率上限、模型能力的规模上限以及AI应用落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限。理解AI Infra,就是理解现代人工智能力量的真实源泉。

打赏
THE END
作者头像
AI铺子
关注ai行业发展,专注ai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