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l:字节跳动开源的 LLM 强化学习训练工具,高效支持 RLHF 与多算法部署
一、Verl是什么?
Verl是由字节跳动Seed团队发起、社区共同维护的开源强化学习(RL)训练库,专为大型语言模型(LLMs)设计,该项目以“灵活易用、高效性能、生产级就绪”为核心优势,深度整合PPO、GRPO、DAPO等主流RL算法,无缝兼容FSDP、vLLM、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等训练与推理框架,支持多模态交互、工具调用、长文本对话等复杂场景。通过模块化设计与3D-HybridEngine优化,Verl可适配从小型模型(7B)到超大规模模型(671B)的训练需求,能帮助开发者快速搭建稳定、高效的LLM强化学习流程,大幅降低RLHF技术落地门槛,适用于科研验证与工业级部署双重场景。
Verl的核心定位是“LLM强化学习的生产级解决方案”,其设计理念围绕“解耦、兼容、高效”三大核心展开:
解耦计算与数据依赖:通过模块化架构,将算法逻辑、模型部署、数据处理拆分为独立组件,降低开发者的使用门槛;
兼容现有技术生态:无缝对接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Modelscope等主流模型库,以及FSDP、Megatron-LM、vLLM等训练/推理框架,无需重构现有基础设施;
高效支撑大规模训练:通过3D-HybridEngine、Flash Attention 2等优化技术,在数百GPU集群上实现超大规模模型(671B参数)的高效训练,同时控制内存占用与通信开销。
作为社区驱动的开源项目,Verl不仅提供核心训练框架,还衍生出多个垂直场景的生态项目(如TinyZero、DAPO、verl-agent),形成“核心库+场景化工具”的完整生态,覆盖从算法研究到工业部署的全流程需求。
二、功能特色:灵活、高效、全面的LLM强化学习解决方案
Verl的功能设计紧密围绕LLM强化学习的实际需求,既兼顾“易用性”降低入门门槛,又保障“高性能”支撑生产级部署,核心特色可概括为五大维度:
1. 极致灵活性:低代码扩展,无缝适配现有生态
Verl的核心优势之一是“灵活易用”,通过创新的编程模型与模块化设计,让开发者无需关注底层细节,即可快速实现复杂RL流程:
混合控制器编程模型:无需从零编写RL数据流,通过“控制器+执行器”的组合模式,仅需少量代码即可集成PPO、GRPO等复杂算法。例如,实现GRPO训练仅需配置奖励函数与模型路径,框架自动处理采样、更新、评估等流程;
模块化API设计:解耦“模型加载、数据处理、算法执行、实验跟踪”等核心组件,支持按需替换。例如,可直接复用现有Hugging Face模型作为策略网络,或切换vLLM与SGLang作为推理引擎,无需修改核心训练逻辑;
灵活设备映射:支持单GPU、多GPU单机、多GPU多节点等多种部署模式,自动优化设备资源分配。例如,在多节点集群中,可指定部分GPU用于模型训练、部分用于推理采样,提升资源利用率;
广泛模型兼容:支持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Modelscope Hub的主流LLM与VLM(视觉-语言模型),包括Qwen-3系列、Llama3.1系列、Gemma2、Mistral、Qwen-VL等,无需额外适配即可直接加载训练。
2. 顶尖高效性能:突破大规模训练的性能瓶颈
Verl通过深度整合SOTA训练与推理技术,实现“高吞吐量、低资源占用”的训练体验,核心优化包括:
3D-HybridEngine优化:创新的“数据并行+模型并行+序列并行”混合策略,减少模型在“训练阶段”与“生成采样阶段”转换时的内存冗余(如避免重复加载模型权重),同时降低跨GPU通信开销,吞吐量较传统框架提升30%以上;
集成SOTA引擎:训练侧兼容FSDP、FSDP2、Megatron-LM(支持超大规模模型分片),推理侧集成vLLM(高吞吐量采样)、SGLang(动态推理优化),实现“训练-采样”全流程高效衔接;
计算效率优化:支持Flash Attention 2(加速注意力计算,显存占用降低50%)、Liger-kernel(优化张量计算)、序列打包(提升batch数据利用率)等技术,在7B模型训练中,单GPU吞吐量可达传统框架的1.8倍。
3. 全面功能覆盖:算法、场景、工具一站式支持
Verl提供从“算法选择”到“场景适配”的全链路功能,无需额外集成第三方工具即可满足复杂需求:
丰富RL算法支持:覆盖主流RLHF算法,适配不同场景需求,具体如下表所示:
| 算法名称 | 核心特点 | 适用场景 | 参考来源 |
|---|---|---|---|
| PPO(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 经典稳定,适配通用场景 | 对话模型对齐、内容生成质量优化 | 经典PPO论文 |
| GRPO(Guided 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 样本效率高,训练稳定性强 | 大规模LLM对齐、低资源场景训练 | 社区优化算法 |
| GSPO(Generalized SPO) | 无需奖励模型,直接优化人类偏好 | 快速对齐场景、小规模数据训练 | GSPO论文 |
| ReMax | 简化目标函数,降低训练复杂度 | 快速验证实验、入门级RL训练 | ReMax论文 |
| DAPO(Direct Preference Optimization with Adaptive Weights) | 适配可验证任务,精度超越传统方法 | 数学解题、代码生成等专业场景 | DAPO论文(Verl生态衍生) |
多元奖励机制:支持“模型奖励”(如使用Reward Model打分)和“函数奖励”(如数学题自动判分、代码执行结果验证),满足不同场景的奖励计算需求;
多模态与工具调用支持:原生适配视觉-语言模型(VLMs)的强化学习训练,支持多轮对话、工具调用(如API调用、数据库查询)等复杂场景,可通过verl-agent生态项目实现长horizon任务训练;
实验跟踪集成:内置wandb、swanlab、mlflow、tensorboard等主流实验跟踪工具,自动记录训练日志、模型权重、性能指标,支持实验复现与对比分析。
4. 生产级稳定性:经过大规模场景验证
Verl并非仅适用于科研实验,其设计之初就面向工业级部署需求:
完善的错误处理机制:支持训练中断恢复、异常日志报警、模型权重自动备份,避免大规模训练过程中因故障导致的数据丢失;
标准化Docker镜像:提供vLLM/FSDP、SGLang/FSDP等多种预配置Docker镜像,包含所有依赖环境,一键启动训练,避免“环境配置踩坑”;
大规模部署验证:已在字节跳动内部及社区场景中,完成671B参数模型、数百GPU集群的训练验证,支持7×24小时稳定运行。
5. 活跃生态支持:场景化衍生项目加速落地
Verl的生态系统持续扩张,衍生出多个垂直场景的工具包,降低特定场景的落地成本:
TinyZero:复现DeepSeek R1 Zero的推理任务方案,专注于“零样本推理”场景的RL优化;
DAPO:开源SOTA RL算法,在数学基准(如MATH)上超越DeepSeek-R1-Zero,专为可验证任务设计;
verl-agent:长horizon LLM/VLM代理的可扩展训练框架,集成GiGPO算法,支持复杂任务拆解与工具调用链训练;
ReTool:针对LLM策略性工具使用的强化学习方案,优化工具选择、参数生成、结果反馈的全流程。
此外,Verl的recipe目录提供丰富的端到端示例,包括PPO训练Qwen-7B、GRPO优化Llama3.1、多模态RL训练等,开发者可直接复用代码快速启动项目。
三、技术细节:支撑高效RL训练的核心架构与优化
Verl的高性能与灵活性,源于其底层架构的精心设计与关键技术优化,核心可拆解为“架构设计”“技术优化”“兼容性适配”三大模块:
1. 核心架构设计:模块化+混合控制器,解耦复杂依赖
Verl采用“分层模块化+混合控制器”架构,将复杂的RL训练流程拆分为独立组件,同时通过控制器统一调度,兼顾灵活性与易用性:
分层模块化架构(自下而上):
底层:框架适配层。负责对接训练框架(FSDP、Megatron-LM)、推理框架(vLLM、SGLang)、模型库(Hugging Face、Modelscope),提供统一的API接口,屏蔽不同框架的底层差异;
中层:核心算法层。包含PPO、GRPO等RL算法的实现,以及奖励计算、采样策略、优化器配置等核心逻辑,支持算法快速替换与扩展;
上层:应用场景层。针对多模态、工具调用、长文本对话等场景,提供专用的数据处理管道、模型适配逻辑与评估指标;
混合控制器编程模型:
核心组件:控制器(Controller)负责定义RL数据流(如“采样→计算奖励→更新策略→评估”),执行器(Executor)负责具体任务(如vLLM执行生成采样、FSDP执行模型更新);
工作流程:开发者通过配置文件定义“数据流步骤”与“执行器映射”,控制器自动调度各执行器协同工作,无需编写复杂的流程控制代码;
数据管道设计:支持流式数据加载、批量处理、序列打包等功能,兼容JSON、Parquet等多种数据格式,可直接对接Hugging Face Datasets,简化数据预处理流程。
2. 关键技术优化:突破性能与资源瓶颈
为支撑大规模LLM的RL训练,Verl针对性地进行了三大维度的优化:
内存优化:
模型分片存储:通过FSDP或Megatron-LM的模型并行策略,将超大模型(如671B参数)的权重、梯度分片存储在多个GPU上,单个GPU仅需承载部分计算,降低显存压力;
动态内存管理:自动释放训练过程中临时占用的显存(如采样阶段的生成结果),避免内存泄漏;
低秩适配(LoRA/QLoRA):支持仅训练模型的低秩矩阵,冻结大部分参数,显存占用降低70%以上,适配低资源环境(如单GPU训练7B模型);
通信优化:
梯度压缩:对跨GPU传输的梯度进行量化压缩(如FP16→INT8),减少通信数据量;
集体通信优化:采用NCCL优化跨节点通信,支持异步通信与梯度累积,隐藏通信延迟;
3D-HybridEngine通信策略:根据模型规模与集群配置,自动调整数据并行、模型并行、序列并行的比例,在大规模集群中通信开销降低40%;
计算效率优化:
Flash Attention 2:替换传统注意力计算逻辑,减少显存访问次数,注意力计算速度提升2倍,显存占用降低50%;
Liger-kernel:优化Transformer层的张量计算,适配GPU架构(如A100、H100),整体训练速度提升15%-30%;
序列打包(Sequence Packing):将多个短序列打包为单个长序列,充分利用GPU计算资源,batch吞吐量提升30%以上。
3. 兼容性适配方案:无缝对接现有技术生态
Verl的核心设计目标之一是“兼容现有基础设施”,避免开发者重构代码,其兼容性覆盖“训练框架、推理框架、模型生态”三大维度,具体如下表所示:
| 框架/生态类型 | 具体支持对象 | 核心支持功能 | 适用场景 |
|---|---|---|---|
| 训练框架 | FSDP/FSDP2(PyTorch) | 数据并行、模型并行、梯度累积 | 中小规模模型(7B-70B)训练 |
| Megatron-LM | 3D并行(数据+模型+序列)、超大模型分片 | 大规模模型(175B-671B)训练 | |
| 推理框架 | vLLM | 高吞吐量生成采样、动态批处理 | 大规模采样场景(如PPO探索阶段) |
| SGLang | 动态推理优化、工具调用适配 | 多轮对话、工具调用场景 | |
|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 | 快速模型验证、小规模采样 | 入门级实验、模型快速迭代 | |
| 模型生态 | Hugging Face Hub | 直接加载预训练模型、保存训练结果 | 主流LLM/VLM模型适配 |
| Modelscope Hub | 适配国产模型(如Qwen、通义千问) | 国内开发者生态、国产模型训练 | |
| 实验工具 | wandb/swanlab/mlflow | 训练日志记录、指标可视化、模型版本管理 | 实验跟踪与复现 |
| tensorboard | 本地日志可视化、梯度/损失曲线监控 | 轻量化实验跟踪 |
兼容性适配的核心逻辑是“统一接口封装”:Verl为不同框架提供标准化的适配层,例如,无论使用vLLM还是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作为推理引擎,开发者调用的API均为verl.inference.generate(),框架自动处理底层差异,无需修改代码。
四、应用场景:覆盖LLM强化学习的核心落地场景
Verl的设计兼顾“科研验证”与“工业部署”,可适配多种LLM强化学习场景,核心应用包括以下五大类:
1. LLM模型对齐(RLHF)
这是Verl最核心的应用场景,通过RLHF将LLM的输出与人类偏好对齐,提升对话自然度、内容安全性、任务准确性:
应用场景示例:聊天机器人优化(让回答更符合人类习惯)、内容生成质量提升(减少无关信息、提升逻辑性)、指令跟随优化(让模型精准执行用户指令);
Verl的优势:支持PPO/GRPO等成熟算法,兼容大规模奖励模型(Reward Model)训练与推理,可通过多GPU集群快速完成千亿参数模型的对齐训练,同时提供实验跟踪工具,方便对比不同算法的对齐效果。
2. 多模态模型(VLMs)强化学习
随着视觉-语言模型(如Qwen-VL、LLaVA)的普及,多模态场景的RL训练需求日益增长,Verl原生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与训练:
应用场景示例:图文生成对齐(让图像描述更准确)、多模态对话优化(结合图像与文本的跨模态交互)、视觉指令跟随(如根据文本指令编辑图像);
Verl的优势:支持多模态数据(图像+文本)的流式加载与处理,兼容VLM模型的输入格式,可通过函数奖励机制(如图像描述准确率自动判断)实现多模态RL训练,无需额外开发数据处理管道。
3. 工具调用与智能代理训练
LLM作为智能代理(Agent)时,需要具备“调用工具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Verl通过生态项目(verl-agent)与核心功能适配,支持工具调用链的RL训练:
应用场景示例:代码助手(调用编译器验证代码正确性)、办公代理(调用日历/邮件API安排行程)、数据分析代理(调用SQL查询工具处理数据);
Verl的优势:支持多轮工具交互的训练流程,可通过函数奖励机制(如工具调用成功率、任务完成率)优化策略,集成GiGPO算法提升长horizon任务的训练效果,适配复杂工具调用链的优化需求。
4. 专业领域模型优化
在数学、代码、法律等专业领域,LLM需要具备高精度输出能力,Verl通过“可验证奖励”与专用算法(如DAPO)适配这类场景:
应用场景示例:数学解题模型(通过公式计算验证结果正确性)、代码生成模型(通过单元测试验证代码可用性)、法律文书生成(确保内容符合法规条款);
Verl的优势:支持函数奖励机制,可集成专业领域的自动判分工具(如数学公式求解器、代码编译器),无需人工标注奖励数据;DAPO算法在专业领域的精度超越传统PPO,例如在MATH数学基准上,训练后的模型准确率提升15%以上。
5. 长文本对话与长horizon任务
长文本对话(如小说创作、技术文档撰写)与长horizon任务(如复杂问题拆解)需要LLM具备长期上下文记忆与逻辑连贯性,Verl通过序列并行与长序列优化,支持这类场景的RL训练:
应用场景示例:长文本创作(保持情节连贯性)、复杂任务拆解(如项目规划、科研方案设计)、多轮复杂对话(如客户服务、技术咨询);
Verl的优势:支持序列并行策略,可处理超长序列(如8192、16384 tokens)的训练,避免长序列导致的显存溢出;通过序列打包优化长序列计算效率,同时兼容vLLM的长文本生成功能,提升采样吞吐量。

五、使用方法:快速上手Verl的完整流程
Verl提供“Docker镜像”与“手动安装”两种部署方式,以下是从环境准备到模型训练的完整步骤,以“PPO训练Qwen-7B模型”为例:
1. 环境准备
方式一:使用官方Docker镜像(推荐,避免依赖冲突)
Verl提供多种预配置Docker镜像,包含训练所需的所有依赖(如PyTorch、vLLM、FSDP),支持不同框架组合:
# 拉取vLLM+FSDP配置的镜像(适用于高吞吐量采样场景) docker pull verl/vllm-fsdp:latest # 启动容器(映射本地目录到容器,方便数据与模型共享) docker run -it --gpus all -v /local/data:/container/data -v /local/models:/container/models verl/vllm-fsdp:latest
方式二:手动安装(适合自定义环境)
系统要求:Ubuntu 20.04+/CentOS 7+,Python 3.9+,GPU支持CUDA 11.7+(推荐A100/H100);
安装依赖:
# 安装PyTorch(需根据GPU架构调整CUDA版本) pip3 install torch torchvision torchaudio --index-url https://download.pytorch.org/whl/cu121 # 安装核心依赖 pip install verl # 安装可选依赖(根据需要选择,如vLLM、wandb) pip install vllm wandb
2. 快速上手:PPO训练Qwen-7B
步骤1:准备数据集
Verl支持Hugging Face Datasets或本地JSON文件,数据集需包含“用户指令(prompt)”与“参考回复(response)”,示例格式(JSON):
[
{"prompt": "请解释什么是强化学习?", "response": "强化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范式,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基于奖励信号优化行为策略..."},
{"prompt": "如何提升LLM的推理能力?", "response": "提升LLM推理能力的方法包括:思维链(CoT)训练、强化学习对齐、多模态融合..."},
...
]步骤2:编写训练配置文件(config.yaml)
配置文件定义模型路径、算法参数、训练资源等,示例:
# 模型配置 model: name: "qwen/Qwen-7B" # Hugging Face模型名称或本地路径 load_in_8bit: false # 是否启用8bit量化 use_lora: true # 是否启用LoRA lora_rank: 8 # LoRA秩 # 算法配置(PPO) algorithm: type: "ppo" batch_size: 32 # 训练批次大小 learning_rate: 1e-5 # 学习率 num_rollouts: 1024 # 每次更新的采样数量 gamma: 0.99 # 折扣因子 clip_range: 0.2 # PPO裁剪范围 # 奖励配置(使用模型奖励) reward: type: "model_based" reward_model: "berkeley-nest/Starling-RM-7B-alpha" # 奖励模型路径 # 训练资源配置 training: max_steps: 1000 # 最大训练步数 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 4 # 梯度累积步数 devices: 4 # 训练GPU数量 accelerator: "gpu" # 加速器类型 # 推理配置(使用vLLM作为推理引擎) inference: engine: "vllm" max_new_tokens: 512 # 生成最大长度 temperature: 0.7 # 生成温度 # 实验跟踪配置 logging: project: "verl-ppo-qwen-7b" tracker: "wandb" # 实验跟踪工具(wandb/mlflow/tensorboard)
步骤3:编写训练脚本(train.py)
import verl
from verl.config import load_config
# 加载配置文件
config = load_config("config.yaml")
# 初始化训练器
trainer = verl.Trainer(
config=config,
train_dataset="data/train_data.json", # 数据集路径
val_dataset="data/val_data.json" # 验证数据集(可选)
)
# 启动训练
trainer.train()
# 保存训练后的模型
trainer.save_model("output/qwen-7b-ppo")步骤4:运行训练脚本
# 单GPU训练 python train.py # 多GPU训练(使用FSDP) torchrun --nproc_per_node=4 train.py # 4为GPU数量
步骤5:查看实验结果
若启用wandb,可通过终端输出的链接查看训练日志(损失曲线、奖励值、模型性能指标);
训练完成后,模型权重保存在
output/qwen-7b-ppo目录,可直接用于推理或进一步微调。
3. 自定义扩展:切换算法与框架
示例1:切换为GRPO算法
仅需修改配置文件的algorithm.type:
algorithm: type: "grpo" # 改为GRPO算法 batch_size: 32 learning_rate: 1e-5 eta: 0.1 # GRPO专属参数(引导系数)
示例2:使用SGLang作为推理引擎
修改配置文件的inference.engine:
inference: engine: "sglang" max_new_tokens: 512 temperature: 0.7
六、常见问题解答(FAQ)
1. Verl支持哪些LLM/VLM模型?
Verl兼容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与Modelscope Hub的主流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LLM:Qwen-3系列(7B/14B/72B)、Llama3.1(8B/70B)、Gemma2(9B/27B)、Mistral-7B、Llama 2(7B/13B);
VLM:Qwen-VL、LLaVA-1.5、MiniGPT-4、CogVLM;
国产模型:通义千问、智谱清言、文心一言(通过Modelscope适配)。 若模型存在特殊结构(如自定义Attention),需确保模型支持
transformers的AutoModelForCausalLM加载接口。
2. 如何解决环境依赖冲突?
优先使用官方Docker镜像,镜像已预安装兼容版本的依赖,避免手动配置冲突;
手动安装时,建议使用Conda创建独立虚拟环境,隔离不同项目的依赖:
conda create -n verl-env python=3.9 conda activate verl-env pip install verl[all] # 安装所有可选依赖
若遇到vLLM与PyTorch版本冲突,可指定vLLM版本:
pip install vllm==0.4.0(需与PyTorch 2.0+兼容)。
3. 训练过程中显存不足怎么办?
启用LoRA/QLoRA:在配置文件中设置
use_lora: true,可降低70%以上显存占用;启用8bit/4bit量化:设置
load_in_8bit: true或load_in_4bit: true(需安装bitsandbytes);减小批次大小:降低
batch_size,同时增加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如batch_size=8,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8,等价于有效批次64);启用序列打包:在配置文件中添加
data: {sequence_packing: true},提升显存利用率。
4. 如何选择合适的RL算法?
根据场景需求选择算法,推荐搭配如下:
通用对话对齐、追求稳定性:PPO;
大规模模型、低资源场景、高样本效率:GRPO;
无奖励模型、快速验证:GSPO/ReMax;
数学、代码等可验证任务:DAPO;
长horizon工具调用、智能代理:GiGPO(通过verl-agent)。
5. 多节点训练如何配置?
确保所有节点之间网络互通(推荐InfiniBand),且共享相同的数据集与模型文件;
使用
torchrun指定节点信息,示例(2个节点,每个节点4GPU):# 节点1(主节点) torchrun --nnodes=2 --node_rank=0 --master_addr="192.168.0.1" --master_port=29500 --nproc_per_node=4 train.py # 节点2 torchrun --nnodes=2 --node_rank=1 --master_addr="192.168.0.1" --master_port=29500 --nproc_per_node=4 train.py
配置文件中启用3D-HybridEngine:
training: {hybrid_engine: true},框架自动优化跨节点通信。
6. 如何复现实验结果?
训练时保存配置文件、随机种子(在配置文件中设置
seed: 42)、模型权重;使用相同的数据集(建议通过Hugging Face Datasets加载,确保数据一致性);
复用训练日志中的超参数(如学习率、批次大小),避免手动修改;
若使用wandb,可通过“复现运行”功能直接加载历史配置与环境。
七、相关链接
八、总结
Verl作为字节跳动Seed团队发起并联合社区维护的开源LLM强化学习训练库,以《HybridFlow》论文为技术基石,通过“混合控制器编程模型”“3D-HybridEngine优化”“模块化架构”三大核心设计,实现了“灵活易用、高效性能、生产级稳定”的核心优势。其不仅支持PPO、GRPO、DAPO等主流RL算法,无缝兼容FSDP、vLLM、Hugging Face等现有技术生态,还覆盖LLM对齐、多模态训练、工具调用、专业领域优化等多元场景,可适配从小型模型到671B参数超大规模模型的训练需求。完善的Docker镜像、详细的文档与丰富的示例脚本,降低了RLHF技术的入门门槛;而活跃的生态衍生项目与大规模部署验证,则保障了工业级落地的可靠性。无论是科研人员快速验证新算法,还是企业开发者搭建生产级LLM强化学习系统,Verl都能提供高效、稳定、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成为连接LLM研究与工业应用的重要桥梁。
版权及免责申明:本文由@AI工具集原创发布。该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puzi.cn/ai-news/verl.html

